新银河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2月6日上午,深港陆路口岸全面复通。
罗湖口岸联检楼1号门,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欢迎回家”的标牌随处可见真人百家家乐app,佩戴值勤证的工作人员遍布广场周围。1098天的等待之后,6点30许,它迎来第一位入境的旅客——港人耿先生笑着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鲜花和防疫大礼包,在心愿墙上写下“祝祖国繁荣”。
场外,沿河南路车流滚滚,几只飞鸟在罗湖村旧楼墙边飞翔,早起的阿叔在茶餐厅叫餐。大爷大妈们赶早挑选新鲜的蔬菜,互相攀谈着各自的家长里短。
车水马龙,生活如常。2月的鹏城里,梅花开处尽是春。
张锦松2月6日早上9点从香港大埔的家中出发,9点50分到达港铁罗湖站。他走过横跨深圳河的罗湖桥,在特别通道上增设的平板电脑上,完成健康申报并取得通关二维码,10点15分以回乡证入境内地。不到半小时的通关路程,他感觉自己走过了三年,三年不见亦如初见。
香港深圳东门同乡会会长张锦松
张锦松说道:“今天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我们分隔两地的罗湖10个同乡会的会长约好了晚上到我的饭店叙旧庆祝。”
张锦松是香港深圳东门同乡会的会长,也是乐园路海鲜街上一家食馆的老板。疫情期间一直用心经营。
“我的餐厅有40%都是香港食客,很多乡亲都把这里当成落脚点,这个平台不能丢。”
2月6日中午12点,乐园路上食肆林立,餐馆门口的鱼缸里是各式生猛海鲜,即叫即煮。张锦松食馆的门前已聚集了一批刚“回家”的香港乡亲。
“大厨是在德国学的厨艺,又在香港的酒楼做过,最了解深港食客口味,出品讲究、价格实惠。”在门口等位的一位香港旅客竖起了大拇指。
一旁的服务员操着流利的粤语,拿着纸本记下顾客点的菜,她的脸上是真诚的微笑。
“我们的食客都是以港客为主,通关了,乡亲们又回来了,相信生意也会越来越好。”
香港深圳东门乡亲落脚点
18岁那年,湖贝村人张锦松去香港谋生,1993年开始,和另一位乡亲在东门经营宝发食馆。
“乡亲们常常来关照我的生意,大家关系都很融洽,谁有困难说一声立刻有人帮忙。”
能力强、人缘好的张锦松被推荐为同乡会会长,热心服务乡亲的他欣然接受任务,一边忙着同乡会的事,一边打理自己在深港两地的生意。
谈及全面复通以后最想做的事情,张锦松希望,借助同乡会的平台,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谊工作。同时,鼓励更多港青来大湾区发展,来看看这里的山水和人文。用张锦松的话说就是,“祖国好、香港好、乡亲好、大家好”。
2月6日早上7点,罗湖口岸广场的出境通道旁,一批批身穿各式香港校服的跨境学童,在家长的陪同下,有序排队缓缓走向口岸大厅。
“小朋友此前一直是网络授课,今天终于要过关上学了,他自己非常激动,早上五点多就起床了!”住罗湖的跨境学童家长徐女士笑称,家中小孩入读香港小学三年来,今天第一次走进香港学校,与老师同学“奔现”,下午放学再回到深圳。
不远处,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的社工们正在仔细观察跨境学童们过关的顺畅情况。他们稍后还会自己体验通关,记下每一个环节和步骤,然后在晚上集合成一篇《跨境学童通关懒人包》的微信推送,包括证件、健康申报、交通安排、八达通和通关热线等复课准备。
相距3公里的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深港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倪怡洁正在做元宵活动的总结。服务中心的老师们正在组织跨境学童们上课,这是由香港教育局资助的“成长学堂”跨境学童支援计划里的一部分。
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深港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倪怡洁
就在45个小时以前,钟钟妈带着女儿和另外99组深港跨境家庭,手拿定向打卡地图,在粤海城金啤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主会场,寻宝、盖章、集戳……然后来到C栋的休息区里,品尝咖喱鱼蛋、甜甜的元宵、棉花糖和糖画。
“宣布通关的那一天,全家人都开心得不得了!”钟钟妈在几天前听说要“全面复通”的消息后,反复证实了好几遍,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孩子天天在家上网课,没什么机会出来玩,马上就恢复面授课堂了,先带出来社交一下。”钟钟妈说。
作为跨境学童大军中的一员,今年已经初三的钟钟关于初中生活的体验实在乏善可陈,马上就要与老师同学“奔现”了,她有些激动,也有些忐忑——“终于可以去香港了。太久没见老师同学,不知道会不会不好意思。”
百组家庭共聚双年展,深港同心闹元宵
而此刻,倪怡洁正在思考,深港全面复通以后,跨境学童重返校园难免会有适应上的困难。
她认真严肃地反问身边的人,“你怎么看待跨境学童这个群体?你觉得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然后她点了点头,一边在手机备忘录中记下,一边回复道,“全面复通以后,我们计划做一个调查问卷了解跨境学童的需求,加强同香港学校的合作,看怎么提升强化一下孩子的社交能力。”
2月6日早上9点,罗湖口岸外广场恢复了往日的人流如织。一位身穿红马甲的社工格外显眼,他操着流利的粤语,派发着一本《港人内地生活小百科》的小册子,不时与刚出站的香港旅客击掌问好。他是香港立法会议员郭伟强,今早约了同事到罗湖口岸为过关的香港市民提供内地生活的咨询服务。
香港立法会议员郭伟强
和许多香港旅客一样,他也是三年第一次离港,全面恢复通关以后的第一时间,他选择“回家”看看,也加入保驾护航香港市民们的“回家路”。
“心情很激动,疫情防控期间试不到东铁线有多快,现在试到了。我约了同事8点半罗湖见,8点15我就到了。”去年5月,港铁东铁线由红磡延伸过海至香港岛金钟,不需转车,车程省了15分钟。
200米开外的罗湖商业城2楼平台,南湖街道渔邨社区党委副书记史庆明正忙着统筹调度口岸现场的志愿服务工作。
“罗湖口岸时隔三年恢复旅检通关,我们担心很多旅客不太熟悉口岸情况,所以街道组织了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来口岸帮助往来旅客,填写健康申报、搬运行李、指引爱心通道等。”几乎每一位上前询问的旅客都露出了笑脸,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哪里有餐厅,哪里有银行兑换钱币,哪里搭乘地铁公交长途车出租车。
而5公里以外的南湖街道渔邨社区幸福万象大厦一楼的党群服务中心里,港人服务专窗的社区工作者正在等待港籍居民们回家,为他们提供政务、生活、就学、就医、就业等服务。相毗邻的港逸豪庭社区,过半的居民是港籍家庭,渔邨社区港逸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正上楼看望独居的港籍老人。
南湖街道渔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港人服务专窗
提起这支“港逸志愿服务队”,史庆明印象很深刻:2020年6月底,社区工作人员在定期例行探访中,发现港逸豪庭有1户港籍老人家中一直无人应答。在征得老人在港家属的同意后,社区、物业工作人员果断破门进入,发现老人晕倒在地,随即将老人送往医院,待老人情况稳定后又用救护车护送老人返港回家。
这件事情给了他们很深的触动。在一次座谈会上,大家讨论说,港籍业主在深生活有一些需求,何不成立一支志愿服务队伍来更好地服务港人,让他们在深圳有更好的居住体验,更好地融入社区?于是,2020年9月,全市首个港人志愿者队伍——“渔邨社区港逸志愿服务队”就这样应运而生。
史庆明认为,对社区工作人员来说,为居民服务其实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来提升为居民服务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个人职业素养的能力,是社区工作者和居民的双赢。但他觉得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总是担心陷入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机械重复的工作。“全面复通以后,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链接深港两地的社工资源,尤其是在居家服务方面,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向香港的社工学习,提升我们服务的可能性。”史庆明说。
深港全面复通,深圳罗湖欢迎港人“回家”。9.5平方公里的深港融合发展区内,罗湖、文锦渡、莲塘3大口岸全面“开闸”迎客。
乐园路海鲜街上乡亲邻里久别重逢,酣畅淋漓。跨境学童重新背起书包,踏上每日往返两地的上学路。人民南商圈加快招商引资,打造港味街区。尚创峰百名港医医疗城已经运行,“港人服务中心”在10个街道里全面覆盖。300万元的运通卡消费券送至香港同胞手中,特色商业街区巴士带同胞认识缤纷新罗湖……
在罗湖,无论是宏观政策的考量还是街头巷尾的邻里,都能挖掘出情深意长的深港故事。一个新兴的深港共建双城都市圈正逐现雏形。
真人百家家乐app,愿您夜夜笙歌,祝我们的祖国和平昌盛国泰民安
《港人内地生活小百科》 研发机构聚木成林,南沙破解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湾之讯·广州1月1日讯 科技铸新质,产业创未来。作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国家重大战略性平台,当前,南沙正不断完善集源头创新、技术攻关、产业孵化、企业培育、科技金融为一体的创新体系,以源头创新、技术攻关、产业孵化、企业培育为梁,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世界一流大学、科技型企业、科技金融、高水平创新人才、一流创新环境为柱,搭建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
实施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平台化、国际化五大策略,巩固提升汽车、临港装备2个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空天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做强航运贸易、金融商务2个生产性服务业,打造“2+5+2”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日,胡润研究院与广州南沙联合发布胡润未来独角兽系列——《2024胡润全球猎豹企业榜》(Hurun Index 2024),榜单列出了全球成立于2000年之后,五年内最有可能达到独角兽级十亿美元估值的高成长性企业。其中,今年上榜的26家广州企业其中就有4家是南沙科技成果转化联盟成员。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近年来,南沙坚持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南沙科学城、大湾区科学论坛、冷泉生态系统等重大载体和设施,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平台370个,聚集新型研发机构22个。研发机构聚木成林,为南沙的科技成果转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今,科技转化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正在南沙不断得到解答。
建平台
推动科技成果
从“试验场”走向
“大市场”
今年9月,《南沙方案》庆盛先行启动区迎来了首个建成的科技型园区——越秀iPARK粤港智谷正式开园,选址于此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下简称“港科大(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暨广州南沙科学城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也随之揭牌。
依托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广州)双校一体的科创资源,基地面向全球创新创业者提供孵化平台,而广州南沙科学城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将以基地为起点,协同周边多个园区打造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创新创业生态。
作为南沙实现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重要平台,越秀iPARK粤港智谷园区建筑面积约13.8万平方米,现有超过180家企业注册及入驻。《港人内地生活小百科》《落实〈南沙方案〉懒人包》《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园区里,各类手册摆在会议室、办公室和公共空间里,便利多地在此开展合作,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企业经营、湾区情况等。
“选择在庆盛共建产学研基地,就是希望能支持港科大技术孵化或校友创业的项目,以及更多来自港澳和海外的优质科技型初创企业落地大湾区内地城市,积极促成他们与大学以及周边城市政府、产业界的交流合作与互动。”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表示。
港科大(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入驻企业“未来动力”是典型校企,公司创始人张茂峰是港科大(广州)在读硕士。26岁的张茂峰正投身于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创业:打造最具性价比的人形机器人。
张茂峰告诉记者,未来机器人走向家用,除了技术,价格是核心。公司致力于自研最具性价比的关节电机,机器人业务积累数百家知名客户,电机及相关机器人产品累计销售额超2000万,意向订单约1800万元。用大模型赋能团队产品,致力于成为通用机器人公司,进入工业领域和家庭。
类似架构的校企在该基地比比皆是:广州智科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由香港科技大学的三位教授和三位博士发起创立,致力于激光增材制造、增减材一体化制造和激光修复再制造技术;固纳新材料由港科大(广州)功能枢纽先进材料学域主任高平教授及其博士生顾其傲创立,团队获得总融资额超9000万元,合计估值超5亿元人民币,正在快速成长为未来的独角兽企业。这正是“港澳成果+南沙转化+湾区应用”科创产业生态链的生动注解。
目前,南沙正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大湾区全空间无人体系及低空经济产业孵化基地揭牌运营,粤港澳大湾区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落地。依托南沙科技成果转化联盟,集聚各类科技机构192家。
“南沙区将进一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粤港澳三地围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目标,开展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紧密合作。”南沙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投资金
为科创转化
不断加“码”
创新始于科学
成于资本
在科创动能加速培育过程中,广州南沙新区科技创新母基金(以下简称“南沙科创母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
今年8月,由清科创业、投资界主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基金合伙人峰会在上海开幕,揭晓2024年中国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人榜单,其中,南沙科创母基金上榜清科“2024年中国政府引导基金50强”,位列第24名;同时上榜“2024年中国区县级政府引导基金30强”,位列第3名。
南沙科创母基金是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出资设立的政府引导基金,通过公开方式遴选市场化专业机构合作设立子基金,放大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企业。
通过与优质社会资本强强联手,南沙科创母基金抢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将科技成果更好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科技创新管理示范样板,探索高效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南沙模式,推动南沙高质量发展。
在合作子基金中,既有主要投向覆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半导体等重点新兴领域的综合性产业基金,逐步培育起以芯片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同时配置了商业航天领域的专项产业基金——南沙空天同航基金。
该基金于2022年6月助力中科宇航总部迁入广州南沙,填补了广州市在运载火箭行业上的空白真人百家家乐app,也成为南沙乃至广州首家商业航天独角兽企业,建设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目前,南沙科创母基金合作子基金共计投资项目156个,其中涉及返投南沙项目共计50个,既有芯聚能、卫视博、南砂晶圆等南沙本地优质科创企业,也有中科宇航、斗禾科技等从外地引进重点产业项目,有效发挥了南沙科创母基金以投促招、以投促引的成效。
育环境
让科技成果
落地生“金”
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需求
南沙系统谋划布局
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
截至今年2月,南沙新型研发机构累计承担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约350项,专利申请约4400项;成果转移转化近千项,涉及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海洋科技、先进材料等多个领域,累计金额超7.4亿元。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布局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南沙)、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等;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制造产业布局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南沙)、广船国际海洋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战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集聚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企业超1000家。
芯粤能、芯聚能、联晶智能、南砂晶圆、奕行智能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落地南沙,率先实现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布局。
同时打造
以新型研发机构为核心的
产业生态圈
南沙引进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后,打造广东医谷国家孵化平台和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产业基地,培育和孵化300多家生命健康企业,形成“研、产、医、康”精准医学产业生态圈。依托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建设的崂山实验室广州研究院揭牌运营,打造具有南海特色的创新基地。
广州软件应用技术研究院铺设了以研究院为核心+孵化企业的“1+N”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探索之路,自2015年起,先后孵化了中科智城等6家高科技企业,形成小规模的技术集群,成功打造“中科系平台”。
通过引进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南沙),带动中科宇航等航天航空领域的“独角兽”企业落户南沙区,推动国内首个全产业链精益化、数字化、智慧化的商业航天产业化基地投产运营,南沙区商业航天基本形成“一箭一星一院一基金”产业格局。
从科研机构走向社会的创“齿”人——广东健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健齿”)创始人陈贤帅表示,作为在南沙“土生土长”的科创型企业,公司在孵化和发展期间得到了南沙科技、人才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目前,中科健齿已经发展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成4个省级工程中心等企业科研平台,并于2023年初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国家牙种植体集采并且是甲类中标的本土企业,年产值超4亿元,实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南沙一直在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的环境,对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都有相应的支持。在南沙孵化和发展期间,我们企业大概享受到了几十项南沙的政策优惠、补助、减免等,助推了企业快速发展,我对在南沙发展充满信心。”陈贤帅分享道。
通讯员:刘超
真人百家家乐app,愿您夜夜笙歌,祝我们的祖国和平昌盛国泰民安